关灯
护眼
字体:

话说天津三绝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天津的特色小吃有很多,最少也有几十种吧,但最有特色且广受欢迎并声震国内外的,那还是当属“天津三绝”了。都是哪“三绝”呢?您听我慢慢道来

    一、耳朵眼炸糕

    在天津城的北门外大街上,有一条窄小弯曲的胡同,胡同窄到何种地步,您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了——耳朵眼胡同。也就是说这胡同既狭窄又曲里拐弯的,像人的耳朵眼一样。在耳朵眼胡同口,有一个炸糕店,因地得名,叫“耳朵眼炸糕店”说起这“耳朵眼炸糕店”还真有一番来历呢。

    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,有一位叫刘万春的外地人,为了谋生,就在天津街头支起炉灶卖上了炸糕。由于他善于琢磨,又精工细作,再加上诚信经营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。很受津门百姓的欢迎。后来有了积蓄,他就在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开了一间炸糕铺,店名“增盛成”

    随着“增盛成”的炸糕越卖越火,喜食这口的人也越来越多,再加之毗邻耳朵眼胡同口,人们就将这美味的炸糕称之为耳朵眼炸糕,而“增盛成”的大号到没有人叫了。久而久之,人们只知“耳朵眼”而不晓“增盛成”了。老板也就顺水推舟,干脆就改招牌叫了“耳朵眼炸糕店”

    耳朵眼炸糕是选用上等粘黄米经水磨后发酵,又选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,加上红塘汁炒制成馅。据说加工的时候要三口油锅:先文火炸,而后又放入另一口锅里大火炸,最后再放入香油锅里炸一下,这才能出锅。

    经过多道程序,加工好的炸糕是色泽金黄、柔软且酥脆、馅香甜而不腻,看着就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,就别提吃了,肯定可口。噢!对了,再辅以放着青丝玫瑰和白糖的小豆粥,那口味就更佳了。

    现在,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了,其炸制时的工序,我过去曾亲眼目睹过:锅到是有三口,但只有两口锅在加工,第三口锅是控油用的。但口味仍然不错。

    解放以后,耳朵眼炸糕有了很大的发展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耳朵眼炸糕在国内外是连连获奖。现在已经冲出亚洲,名震世界了。

    二、十八街麻花

    走进天津桂发祥麻花公司的店堂,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一个非常醒目的玻璃展柜,一个一米多长硕大的麻花摆放在里面,既做了广告宣传,也显衬出了十八街麻花的悠久历史和无可替代的知名度。

    说起十八街麻花来,可就有些麻烦了。因为有两家企业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十八街麻花,是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以至于争到了法院,方由法庭做出了公论,也定出了输赢。本文不涉及此事,只是稍微交代一下,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品牌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关于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沿革,有两种说法,我觉得还是一并写出的好。

    说法一:十八街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、范贵林两兄弟。这哥俩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一间麻花店,一为“桂发祥”、一为“桂发成”由于经营得当,制作的麻花很有特点,受到了百姓的欢迎。一问“在哪买的麻花”回答说“十八街”时间长了“十八街麻花”就成了人们的习惯称呼了。

    说法二:清朝末年,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今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开了一间麻花店,店名“桂发祥”这刘老八人很聪明,研究出了很多种麻花的做法,尤其在掌握好麻花酥而不艮上有独到之处,也可以说有一手绝活。至于麻花的称呼,与上述相同,这里就不赘言了。

  &n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