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百年风雨吕祖堂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吕祖堂,坐落于天津城西的红桥区,是迄今为止全国仅存的义和团坛口,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天津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    我来到吕祖堂时,它的周围,已经是拆迁完毕正在施工的工地了。由于地势的原因,垫高了的工地流出的污水和聚积的雨水,已经将其包围了起来。随处堆放的脏土和垃圾、滋生的蚊虫、随风飘舞的废纸和塑料袋,更使人增加了脏乱不堪的印象。这座有着近六百年历史的吕祖庙观,看上去已经风雨飘摇了。

    据史料记载“吕祖堂原是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。始建于明朝宣德八年(1433年),当时为永丰屯屯中祠堂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修葺后,改为吕祖庙观,定名为“吕祖堂”后于乾隆六十年(1795年),道光十九年(1839年)和民国九年(1920年)三次修葺,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:其主要建筑有山门,前殿,后殿和五仙堂,前殿主要供奉吕洞宾和北斗元君,两侧有药王和药圣,西侧院五仙堂供奉着道教北五祖。”

    走进了吕祖堂的山门,一股古风古韵迎面扑来,这两进的院落确实是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古建筑,走廊里摆放的各式各样的石碑,更显出了这里的沧桑与厚重。我不是观光和朝圣来的。因为我既不信佛教,亦不信道教。我来这里,是缘于它曾经记载了一百多年前的一场可歌可泣、悲壮惨烈的义和团运动,也是迄今全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个义和团坛口,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   清朝光绪二十四年,(1898年)义和团运动兴起,义和团喊出了“扶清灭洋”的口号,向帝国主义宣战。由于风起云涌的义和团运动直接损害了各国列强的在华利益,打击和破坏了他们瓜分中国的企图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岁次庚子,八国联军陈兵大沽口,妄图占领大沽和天津,进而攻占北京。为抗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,各地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,配合爱国的清军进行了惨烈的天津保卫战。著名的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领数千名义和团战士也来到了天津。由于吕祖堂濒临南运河,距天津城西门仅三里地,交通方便,于是就将总坛口设在了吕祖堂内。

    草草地观看了大殿里陈列的诸神,我便在寂静且空无一人的庭院里徜徉起来。这里有义和团领袖曹福田,张德成,林黑儿和刘呈祥的塑像。他们表情肃穆,好象在研究军机大事;当年义和团练武用的大刀和石锁等物也陈列在这里。虽然塑像、刀、石不会说话,但我好象已经感受到了当年义和团战士们操练时的阵阵杀声;也仿佛看到了一队队威武雄壮的义和团、红灯照男女战士从这里出发奔赴各个战场。保卫大沽口,血战紫竹林,攻打老龙头,鏖战八里台,廊坊阻击战,防护天津城等战役都有着他们不屈的身影。他们用手中的大刀长矛和血肉之躯,抗击了装备精良、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。他们前赴后继,打得侵略者尸横遍野,抱头鼠窜。

    天津保卫战虽然以天津城池被八国联军攻破而告终,但是义和团可歌可泣、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,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。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,英勇的义和团配合爱国的清军官兵坚守天津达一个月之久。充分显示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、威武不屈、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,也充分显示出了中国人民所蕴涵的伟大力量。

    从管理员老大爷那里,我得知了我竟是近几个月来唯一的一个参观者,心中不仅生出了一种怅然:人们难道真的把义和团运动忘记了吗?理论界那对义和团运动褒贬不一的争论,难道也影响到这里了吗?如果不是,这肮脏凌乱的环境又说明了什么呢?这是国宝啊!我在默默思索着

    出得门来,但见繁华的马路上车来车往,自行车的长龙连绵不断。人们每天匆匆的从此路过,奔向各自的目的地。也许是出于工作的压力,生活的重担,使得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们没有心绪,也没有时间来此凭吊百年前的英雄吧。虽然在他们中间可能有许多人的先辈就是义和团的战士,曾经为保卫自己的城市和尊严而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过殊死的血战,可很少有人为它驻足,甚至也不会回首望它一眼。但是,我坚信,一旦国难当头,他们照样会象他们的前辈那样义无返顾地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。因为,他们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天津人,义和团的不朽精神,是会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的。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