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53.第 53 章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民国时期的戏剧名旦。”

    “可你是北平人,应该从小就听说过他,也应该有机会看过他的戏才对呀?怎么你却从没来没有见过他呢?这太不可思议了!”

    舒眉一窒,一时都有些懊恼自己当初不该说是来自北平的,这下还真有些不好圆谎。不过自己撒的谎还是只能自己想办法圆了,她不得不绞尽脑汁地解释。

    “我……我听说过梅兰芳,可是我没机会看他的戏。因为……因为我接受的是西式教育,我爸生意很忙,我很小就被送进了教会学校过寄宿生活。在那种环境下,我听得最多的是赞美诗,京剧基本上没听过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,是这样啊!”

    “是啊是啊,不提这个了。”舒眉赶紧转移话题,“对了,你今天去公余联欢社干吗呢?该不是梅兰芳都来演出了吧?那样的话我要去,非去不可。”

    “不是梅老板来了南京,而是薛白在那里。她说回了一趟广东老家,特意带了一些广东特产给我,让我过去见个面拿一下。”

    舒眉一怔:“原来是薛白找你呀!”

    “嗯,怎么样,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?还是要我先送你回福音堂。”

    “去,梅老板虽然不在,去看看他曾经演出过的地方也好啊!”

    舒眉不假思索地就点了头。她知道薛白找江澈一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暗示一下她,让她明白一些事,越早死心越好,没必要再浪费感情在江澈身上。她是把这位将门千金当朋友,才会想着让她及时收心止损,否则,她浪费她的感情,跟她有什么干系呢?

    舒眉和江澈双双走进公余联欢社时,一楼的排练厅里,薛白正在一位胡琴师的伴奏下,唱着京剧《锁麟囊》中的“春秋亭”避雨那一折戏。

    春秋亭外风雨暴,何处悲声破寂寥。

    隔帘只见一花轿,想必是新婚渡鹊桥。

    吉日良辰当欢笑,为何鲛珠化泪抛。

    此时却又明白了,世上何尝尽富豪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舒眉是一个对戏剧一窍不通的人,原本听不出好坏与否。不过,薛白的嗓音圆润,唱腔流丽,整段唱词一丝不苟地唱下来,清音袅袅绕梁不绝。她再是外行人,也能知道她一定唱得极好了。

    江澈听京剧听得多,对此比较了解,由衷地赞了一声:“这是地道的程派青衣唱法。薛小姐好像颇得真传,一定得到过程老板的指点。”

    “程老板是指程砚秋吗?你的意思是薛小姐和程砚秋学过戏?”

    程砚秋亦是民国时期极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,与梅兰花、尚小云,荀慧生三人一起并誉为京剧四大名旦。

    “听她的唱腔,应该是。”

    舒眉这有些不解地问:“可唱戏不是下九流的事吗?怎么薛白堂堂一个将门千金,会拜戏子为师学这个呢?”

    “唱戏虽然是下九流的贱业,可是名流贵族效仿梨园票戏却是极风雅的一件事。上流社会的名媛公子,多半都是票友。”

    清末和民国时期,中国戏剧的发展空前繁荣昌盛。宗室八旗、社会名流都爱戏懂戏,并以善唱会演为能事。这些精娴于音律、能演唱却不参与商演收取报酬的业余爱好者,就被称之为“票友”。譬如袁世凯之子袁寒云,以及后来成为名伶的俞振飞、言菊朋、姜妙香、欧阳予倩等,最早都是有名的票友。

    票友与科班出身的角儿有着身份上的明显不同。科班出身的演员大多是穷苦人家出身,从小便由父母送往戏班学戏,接受严格的科班训练。他们的文化一般都不高,学艺也往往并非出于自愿。而票友则不同,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,懂一些琴棋书画、诗词音律。他们学艺出于兴趣与爱好,不受科班制度束缚,与科班的强迫学艺完全不同。

    票友们多属名门贵族,有钱、有闲、有文化素养,往往就是票友们的标签。他们酷爱戏剧,痴迷于这一高雅艺术。除了如痴如醉地听戏外,他们还一丝不苛地学戏、有板有眼地票戏,家里往往备着整套戏剧行头乐器——“鼓镟铙钹多齐整,箱行彩切俱新鲜”。

    在旧时,票友被形容为戏迷中的精品。如果用现代语言来形容,票友们就是戏迷中的脑残粉了。

    注:关于票友的那两段说明文字,引自2000年06月08日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的文章《票友》,作者顾关元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